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建设,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牵引,针对爆炸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系统深入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始创新成果,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实验室涉及兵器科学与技术、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等一级学科。设有含能材料理论与应用、爆炸与毁伤力学、毁伤系统理论及应用、防护理论与技术和爆炸安全理论与技术五个研究方向。拥有中关村实验区、西山实验区、东花园实验基地和山东联合实验基地。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7人。以实验室人员为主体的团队入选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和一个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显著的特色和实力,已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爆炸毁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基地。
欢迎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到实验室交流访问。
爆炸与毁伤力学
主要研究凝聚相、气相及多相与多维爆轰理论和燃烧理论;各种引发方式的起爆与点火理论;冲击到爆轰转化和燃烧到爆轰转化理论;燃烧波与爆轰波的传播及其相互作用;含能材料本构关系与状态方程;基础物理化学数据与燃烧、爆轰参数计算;能量转换、传递、放大机理与弹药爆炸序列设计;燃烧、爆轰物理模型与数字仿真与实验观测技术;土石方与建、构物爆破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各种材料及结构在爆炸及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微观、细观与宏观损伤及破坏理论;材料本构关系与状态方程;结构对爆炸作用的响应机理;爆炸破片、射流、EFP、等离子体等现象形成机理;冲击动力学过程实验观测技术与数字仿真技术等。
爆炸安全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含能材料反应动力学理论;环境力作用下安定性与安全性理论;易燃、易爆物的侦检、重大危险的辩识、分析与评估技术;爆炸事故引发机理与预防及抑制技术;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检测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事故数值模拟与数字仿真技术。
含能材料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高能炸药、推进剂、火药、烟火药、起爆药及危险化学品等含能材料的分子结构、分子设计理论及工艺控制关键技术;含能材料微观物理与宏观聚集理论;超细含能材料制备技术与性能表征。含能材料的改性与应用关键技术;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及火工品装药设计理论与技术。
防护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各类目标及结构防护理论与技术,目标防护特性分析与表征,主动防护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材料与结构抗爆动力学,针对爆炸冲击波和侵彻条件下新型防护结构与材料的理论防护模拟实验及动态测试技术,防护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
毁伤系统理论及应用
主要研究各类目标及结构易损性理论、模型与判据;各类毁伤元与介质相互作用理论;目标及结构的毁伤机理;终点弹道学与战斗部终点效应理论;目标毁伤技术;毁伤新原理、新概念与技术;毁伤护模拟实验及动态测试技术;毁伤过程与终点效应数字仿真技术等。
马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表面工程学科方向责任教授,冲击环境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特种防护研究室主任。北京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高温高能防护涂层及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研究工作,主持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装备预研、国防973专题、前沿创新项目等十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多种装备,解决了重点装备急需的关键材料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已获得授权二十余项,发表论文SCI、EI检索六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