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实验室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作为我国开展岩土力学与工程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实验室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水利水电、交通、矿山、市政、能源、海洋与环境等多行业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通过10余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聚焦“重大工程灾害防控、资源与能源安全开发、海洋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列关键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突破,为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川藏铁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实验室现拥有集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系统、土力学特性实验系统、岩土体细观结构与多场耦合特征试验系统、岩土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系统、现场监测系统和原位测试系统为一体、特色鲜明、种类齐全、国际先进的岩土力学与工程实验平台。已汇聚了一支含1名院士、12位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973首席、19位百人计划/青年千人/国家优青等在内的80余人的科技队伍,形成1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10个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群体。主持973项目、杰青、基金重大与重点类等项目近30项,主持/参与国际研究计划及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和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主持10项),省部级/行业学会特等奖5项、一等奖44项(主持24项),国际学术组织重大奖项5项。主/参编国际标准和试验建议方法7部、国家与行业技术标准50余部。
面向未来,实验室将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使命,以提升原始创新爆发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国家需求支撑力为牵引,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效导向为目标,按照“强基固本、聚焦前沿、凸显特色、交叉融通”总体发展思路,围绕“重大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控、能源与资源安全开发、海洋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大演技领域,不断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逐步探索跨学科多元化融合的新体制,全链条全要素贯通式跨越发展的新机制,凝聚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和引领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打造新时代岩土力学与工程创新发展的高地,使实验室成为国际本学科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实验室是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核心研究单元,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水电、交通、市政、矿山、能源、环境等行业共性关键岩土力学与工程问题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资源与能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我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成为本学科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
科学目标与研究方向
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前沿,围绕“重大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协调”以及“能源及废弃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两个重大战略性研究课题和“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工程作用下的演化机制”长期科学计划,开展岩土体力学特性及岩土工程的安全预测与调控方法和技术研究,揭示多场、多相及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体的力学特性的演变特征,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以及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及CO2地中隔离中的安全、经济和环境协调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为:
岩土介质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多场多相耦合理论
岩土力学大规模数值仿真与智能分析方法
岩土体多尺度实验方法与数字监测技术
岩土体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规律与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