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新品种、取得的专利成果翻倍增长,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638个,同比增长50%;获植物新品种权234项,同比增长270%;创制新农药、新肥料、新兽药94个,同比增长60%;获发明专利2931项,是前5年的3倍,其中获中国专利奖的有36项,占农业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68%……
数字成倍增加的背后,彰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促进科研产出大幅提升的事实,也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出了有益示范。
《意见》指出,要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以5年为评价周期,对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综合评价,内容涵盖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科研管理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等。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和效率,中国农业科学院构建了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探索科学评价模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产业瓶颈和科学前沿设立创新任务,引导研究机构改革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及院属33个研究所和一万多名科研工作者因此受益,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进一步释放。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央财政支出“改革先行、突出特色、绩效导向”的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相继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工程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和《科技创新工程绩效管理实施细则》,院属33个研究所根据院里的要求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与33个研究所签订绩效任务书,建立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明确目标任务,为绩效考评提供了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上述措施,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以促进科研产出和科技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对创新任务与目标、效果与效率等进行分类、分档考评,考评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公正。
此外,按照“1+3+5”的考核周期,实行分期分级绩效考评。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考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考评研究所,研究所考评创新团队及首席专家。考评结果与目标校正、动态管理、绩效预算等直接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绩效考评机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重点目标,避免了频繁的检查考核,遵循农业科研长期性、探索性的本质特征,大大减少了对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干扰,科研产出效果明显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在收获了丰厚科研产出的同时,也使院所发展定位更加聚焦,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效率大幅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地位与作用愈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