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要进入SCI/SSCI国际科学期刊数据库(WOS,以下简称SCI),绝大部分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比如王DH教授主持的期刊,已经奋斗很多年了,但革命仍未成功,尚待继续奋斗。可以说,中国期刊要进SCI,要打持久战。特别是坚持以中文发表论文的中国学术期刊。
但是,中国期刊不妨先立一个“小目标”,奋斗几年进入SCOPUS数据库。如今,国内外很多科学计量学研究及国家排名、大学排名(如QS),都是用的SCOPUS数据库,把SCI数据库给“扬弃”了。
以“中国化学期刊”为例,进入SCOPUS数据库的期刊,有34种,如图1所示。
图1
而进入SCI的中国化学期刊,只有18种。
图2
也就是说,中国化学期刊,进入SCI的,占进入SCOPUS的52.9%。即:约一半进入SCOPUS的中国化学期刊,未能进入SCI。具体说来,尚有16种中国化学期刊需要继续奋斗,进入SCI。什么时候能够进入SCI,不知道是猴年马月。
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也类似。进入SCOPUS的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的期刊有22种,而进入到SCI/SSCI(或WoS)期刊数据库的只有10种(居然未见中国社会科学顶刊《中国社会科学》),如图3所示:
图3
检索SCOPUS中国学术期刊整体情况,计662种期刊进入SCOPUS,其中SCI计163种,即有499种期刊未进入SCI。
那么,在SCOPUS收录的中国期刊中,有多少是中文期刊呢?据任SHENGLI(2019)提供的数据,某年560种期刊进入SCOPUS,其中中文期刊400种,即71%被SCOPUS收录的中国期刊,71%为中文期刊。(这也是为什么按SCOPUS数据库统计,中国2019年科技论文已超过米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及发表的论文),只要进入了SCOPUS数据库,就能被“国际科学共同体”检索到,就能为国别科研排名、为大学(或科研机构)科研排名作出“数量上”的贡献,就能确立科研发现的“首发权”和“优先权”。这其实就够了!
在国内破”唯论文“以及破”唯SCI/SSCI“(对此,必须辩证地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想你是“青椒”,要评副教授,要评Tenure-Track铁牛轨)这种科研评价大政策背景下,一个可操作可落地的科研评价方案是:只要进入到SCOPUS数据库的期刊及其论文,就应该算“科研成果”,就应该算分,而不能唯认“SCI论文”算“成果”,把非“SCI/SSCI论文”不当“成果”,忽略不计而不计分。
国内外大学科研评价以及聘用教师评职称的现实情况,大体是:一流大学看论文本身的原创性,二流大学看SCI/SSCI(期刊)影响因子,三流大学看SCI/SSCI篇数。这种科研评价标准的现实,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当然也有不合理性)。[详见相关文献]科研评价及其改革,必须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比如对一流大学的长聘教授,就不应该拿SCI/SSCI影响因子去评价TA.
当然,吾国科研评价及评职称评(正副)教授的长远理想目标是,应该像评诺奖一样,只认科研成果论文的“原创性”(和IMPACTS),而不考虑什么SCI,NSC(自然科学细胞),影响因子,他引次数,英文还是中文。比如以屠呦呦先生为代表的全国大协作科研团队作出的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个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及拯救了千千万万人民生命的成果,评上诺奖,从而实现了吾国本土诺奖“零的突破”。
Anyway, Publish or Perish! 发表为王,先发为大王。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充分利用祖国英中文期刊,获得原创性成果的首发权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