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协和青年创新项目大赛决赛举行
|
儿科助理研究员王薇获特等奖
|
现场导师、嘉宾与比赛选手合影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为特等奖获奖人王薇颁奖 (王鹏飞摄)
8月27日,北京协和医院首届青年创新项目大赛决赛在该院远程医疗中心举办。12位选手分别用5分钟介绍了创新项目的临床价值、技术原理、团队成员、市场评估和未来规划。最终,该院儿科助理研究员王薇以“治疗糖原累积症的新型药物制剂”项目荣获特等奖。
“每天凌晨3点定闹钟起床,用凉水冲生玉米粉吃,这就是罕见病糖原累积症患者的生存现状。”王薇等研发的国家二类新孤儿药,缓释时间长达16小时,具有长效、可矫味、儿童适用的特点,解决了当前糖原累积症患者无药可用的困境。
对此,现场导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CEO兼常务副会长姜峰评价:药品研发难度普遍比器械研发难度大10倍。研究人员巧妙地根据发病原理提出缓释药物的想法非常可贵,希望患儿能早日获益。
该院耳鼻喉科副教授冯国栋10余年持续致力于耳鼻咽喉微创外科自动化与智能化系列设备/器械的创新。此次大赛,他带来的29件产品及后续研发,着眼于解决耳鼻咽喉术中显示、止血、切除、重建等环节实际问题,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主要技术手段,改善手术的安全、效果、效率,形成整体技术方案和产业集群。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王强等的创新项目,在可变内径透明帽的辅助下,更简单高效地通过内镜治疗切除胃肠道病变。而麻醉科临床医学博士后贺渝淼等人从材料创新入手,发现术后疼痛药物新载体,通过生物可吸收材料组合实现多种镇痛药物的程序缓释,让术后镇痛更加精细、特异、高效、简便、安全。
乳腺外科主治医生王雪霏带来的智慧文胸项目,打造了一款有自主体检功能的文胸,每月佩戴一次,上传至App启动读图功能,可以实现线下疾病筛查与线上诊疗完美衔接。
医学知识浩瀚复杂,外科医务人员徐源带来的医学速记卡片小程序项目,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背的医学知识,为医学生创造更现代的学习方式。
手术室医务人员邬晓芳介绍了团队设计的手表一样携带的加压止血器,能减少动脉穿刺的术后并发症。麻醉科主任助理宋锴澄等研发的经鼻咽喉通气管,为医疗美容门诊手术带来镇静麻醉全套解决方案。眼科副教授戴荣平等研发的一种回弹式后巩膜加压装置,解决了病理性近视手术治疗无材料可用的困境。一张照片,AI帮您识破皮肤病,皮肤科副主任刘洁等研发的协和皮肤图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正在让这个设想变成可能。肾内科主治医生施潇潇等建立的系列肾脏生理功能试验,能更早、准、简地识别肾损伤,将预警和预防窗口提前。信息中心徐璐等打造的智慧产科、健康管理项目实现多学科协同孕期全周期管理,将健康服务延伸至院外。
最终,经过来自医疗、医工、产业投资、医药等领域的7位特邀导师现场评分,结合专业评委团网络投票支持率,产生了大赛特等奖以及一二三等奖。(如下图)
据悉,大赛自6月1日启动以来,共征集到116个创新项目。赛程中,主办方举办了三期“协和医创课”课程,邀请18位国内外权威创新导师为协和青年“量身”授课,累计培训超过1900人次,帮助医学青年了解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挖掘创新潜能。经过27位专家的函审,52个项目进入复赛。8月1日复赛通过线上会议形式举办,最终有12个项目晋级决赛。
值得一提的是,这12个项目虽然关注点各有不同,但是均来源临床、服务临床,并且积极地推动了新技术、新诊断、新治疗方案的转化和应用,彰显了协和人锐意创新、改善医疗、造福患者的行动和担当。
其实,首届协和青年创新项目大赛上崭露头角的创新项目只是北京协和医院创新实力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共有393项发明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